(资料图片)
人民网通辽8月21日电 (刘艺琳、实习生杨光、刘璇)8月21日,以“比较视野下的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与发展”为主题的西辽河文化研讨会在内蒙古通辽市举办。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中共通辽市委员会、通辽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通辽市委宣传部承办,内蒙古民族大学协办。通辽市委副书记、市长奇·达楞太,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曹建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国春先后致辞,通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玲主持会议。
2023西辽河文化研讨会现场。实习生 杨光摄
通辽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是中华三大文明发祥地之一——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域,也是匈奴、东胡、 鲜卑、契丹、奚族、女真、蒙古、满族等北方草原民族的重要发源地。通辽市境内的哈民忙哈遗址、南宝力皋吐遗址、陈国公主墓、吐尔基山辽墓等遗迹单位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中国考古新发现”。上述遗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重要一环,实证了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西辽河流域作为各北方草原民族政权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其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西辽河文明是以西辽河流域为核心的区域文化,位于中原农耕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和东北渔猎文化的交汇处,至今已有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史,参与了多民族共创中华的全过程,讲清楚了西辽河文明的历史,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有效的实践路径。
2023西辽河文化研讨会合影。实习生 刘璇摄
本次研讨会围绕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广泛交流,深入开展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对比研究,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紧密结合,深入研究阐释考古材料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之路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