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之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千年飘香的“咏叹调”
杯中寄烟霞,诗酒趁年华。
诗与酒,有一种特别的缘分。那些美酒酿就的万古诗意,往往醉人心扉,回味无穷。
在德阳历史上,诗酒文化大放异彩,尤其是唐代,剑南烧春、鹅黄酒极负盛名,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房琯等一批诗人游历流寓履职德阳,留下大量诗词碑文,其中不少与酒有关。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和虞世南留下碣刻壁刻,大画家吴道子留下壁画,唐代修建的寺观、庙宇,唐代开凿的摩崖造像,唐代流传下来的风俗传说……这些唐酒、唐诗、唐刻、唐画穿越时空,交相辉映,浸润着德阳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
千年传承,历久弥香。
今日的德阳,已成为以剑南春为龙头的川酒四大主产区之一、全国白酒原酒基地和唐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酿酒历史悠久
“剑南烧春”和“鹅黄”声名远扬
广汉三星堆、绵竹金土村出土的大量青铜和陶制酒具,《华阳国志》“九世开明以酒曰醴”的记载,西汉严君平在绵竹武都山酿制养生酒,天益老号酒作坊出土南齐纪年砖,皆证明德阳地区酿酒历史悠久。
绵竹金土村出土的战国铜提梁壶。
《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包括德阳地区的蜀酒生产工艺,说明南北朝时德阳地区酿酒技术已日趋成熟和规范化。到了唐代,酒业发达、酒肆林立、美酒飘香,不仅上层人士喝酒,寻常百姓人家也普遍喝酒、普遍喝得起酒。唐代剑南道的汉州、梓州、绵州是当时蜀地富饶之地,又是兴建水利工程较多的地区,如唐高宗永徽五年,绵州罗江县令白大信置茫江堰,“引射水灌田”。兴建水利工程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亩产,为酿酒烤酒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加之重视酿酒技艺的传承发展和宽松的饮酒政策,德阳酒业快速发展,成为当时蜀地乃至全国唐酒主产区,主产酒以剑南烧春和鹅黄酒两大品牌为主。
剑南酒分为生春、烧春二类,生春是按正常程序发酵成熟的酒,未经任何加热处理;烧春则是在生春原醅的基础上,再经过一道低温加热灭活的工序,使酒液可以长期保存。这种加热法,唐人称之为“烧”。经过低温加热工序的酒,称为“烧春”或“烧酒”。剑南道出产的酒统称为“春酒”,或称“剑南酒”。鹅黄酒是唐朝的名酒,产于汉州,汉州州治在今广汉雒城街道,这种酒也叫鹅儿酒、鹅稚酒,因为酒的颜色如小鹅儿淡黄的颜色而得名。《方舆胜览》:“鹅黄乃汉州名酒,蜀中无能及者。”
众多诗人寄情
“演绎”诗与酒的交融
剑南道地处西南,它在地理位置上靠近都城长安,是唐朝的战略大后方和宫廷后花园。长安是唐都,唐玄宗出逃后,剑南道道治成都成为唐朝陪都。
德阳位于成都北部,是往返长安至成都交通要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益州门户、蜀地要衢、通京孔道”。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和物华天宝的富庶丰沃,自然吸引官商士学驻足德阳,诗人更是流连忘返,没来过的也有不少写诗送行、写诗酬和。梳理相关史料,唐朝到德阳或没有到德阳但描述德阳的诗人有李白、杜甫、韩愈、郑谷、房琯、郑澣、刘禹锡、李德裕、薛能、韦庄、吴融、王勃、卢照邻、邵大震、陈羽、戎昱、唐彦谦、郑世翼、张九龄、陆龟蒙、李华、唐湾、郑浣等二十多人,创作诗歌数十首,不少诗篇为咏颂剑南烧春、鹅黄酒等本地酒之作。
李白解貂赎酒。
相传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曾游历绵竹,尝了当地的酒后流连忘返。然而有一次,他走进酒店落座后,才发现自己没钱了,便解下身上的貂裘质押换酒,留下了“解貂赎酒”的典故和“士解金貂,价重洛阳”的千古佳话。
在德阳创作诗歌最多的是杜甫,他足迹遍布今德阳六区(市、县)。在广汉房公湖泛舟饮酒时,杜甫写下《舟前小鹅儿》:“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杜甫在成都和三台居住期间,经常途经中江,在中江留下五首诗歌,其中在《江亭送眉州辛别驾升之》中写道:“柳影含云幕,江波近酒壶。”杜甫与绵竹县令韦续是好朋友,杜甫晚年在蜀中寓居近十年,对“剑南烧春”更是情有独钟,韦续多次以酒相赠。韦续《七绝》云:“烧春誉满剑南道,把酒投壶兴致高。美满良辰添此物,诗情酌兴翻波涛。”
而王勃、卢照邻、邵大震则描绘了唐代重阳节喝金花酒的诗人盛会。公元669年5月,二十岁的王勃离开京城长安,经过陕西始平、扶风、宝鸡、凤州,至普安入蜀。这一年重阳节那天,他来到今天中江,与时在蜀地做官的卢照邻、邵大震在玄武山登高望远,开怀畅饮金花酒,同题撰写诗《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王勃的诗是这样写的:“九月九日望乡头,他席他乡送客怀。人情已厌雨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卢照邻写道:“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邵大震写道:“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燕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登高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过节要喝菊花酒,菊花为金黄色,菊花泡制的酒,叫金花酒。
公元730年,铜山县尉崔文邕在玉江岸建千秋亭,飞乌县前主簿唐寅撰《石亭记·千秋亭记》:“而乃春籍芳草,秋倚乔林,赋诗赠行,酌酒相劝,亦以别矣。”公元731年,崔文邕意犹未尽,在崖壁《石亭记》补题诗:“饮饯凭何地,依岩辟此亭。玉江标胜讬,石壁效题铭。秋染藤宜紫,春图柳爱青。尊来是离酌,皆为送归情”。而韩愈在《元和圣德诗》中则描写了高崇文鹿头关平刘辟叛乱朝野的兴奋狂饮:“疆外之险,莫过蜀土”“万牛脔炙,万瓮行酒”。还有薛能的《题汉州西湖》、陈羽的《梓州与温商夜别》、韦庄的《汉州》、郑谷的《鹿头山》……
诗在酒中,酒有诗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诗酒文化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形成一幅美妙的画卷。
千年文脉传承
酿就“醉美”诗酒德阳
唐代以后,绵竹酿酒业更是蒸蒸日上。
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绍兴十七年,省四川清酒务监官,成都府二员,兴元遂宁府……,富顺监官并汉州绵竹县各一员。”宋代绵竹县与州府并设酒监务官,表明当时绵竹的酿酒业已具有州府一级的规模,是重要的产酒之地。其中,酿制出的蜜酒作为名酒被列入宋伯仁所著的《史小酒》中,其独特的酿酒法被收于李保的《续北山酒经》。
绵竹武都山道士杨世昌是制作蜜酒的高手。他久慕苏轼盛名,在北宋元丰三年的一日,携亲酿蜜酒拜访苏轼,二人一见如故,在夜色中泛舟赤壁,把酒论道,尽兴而归。回到寓所,苏轼文思如泉涌,挥笔写下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赤壁赋》。苏轼还写下《蜜酒歌》:“真珠为浆玉为醴”“三日开瓮香满域”“甘露微浊醍醐清”“天教酿酒醉先生”,来为蜜酒“点赞”。
光绪《绵竹乡土志》记载再造大曲酒法:“以大麦磨烂作曲,伏天作者佳,疎曲成块以纸封之,用时碎之,不用他药。酿酒时以谷壳为底,搀以大麦、小麦、高粱,荞子、稻子种种和之,酿经月余,用城西井水蒸烤成,酒香而裂,若别处则否,每年大曲房十四五家,可出酒三四十万斤,获钱五六万缗,销路极广,现已歇业数家。”
民国《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县仅棋盘街、滚子坡两侧在清代初年就有20余个酿酒作坊,主要生产“绵竹大曲”,而“绵竹大曲”创始于清朝康熙年间,迄今也有300多年的历史。台湾版《四川经济志》载:“四川大曲酒,首推绵竹……绵竹所产大曲、双料老酒及地窖酲色(烧酒别名)等,均脍炙人口,为川省内外人士所乐道,而尤以大曲为最有名……”清翰林学士李调元在所著《函海》一书中称绵竹大曲为“绵竹清露大曲酒”,又云:“绵竹大曲夏消暑,冬御寒,能止呕泻除湿及山岚瘴气”,并写诗赞曰:“天下名酒皆尝尽,却爱绵竹大曲醇。”在《童山诗集》中,他描绘自己饮绵竹大曲酒时的情景,诗曰:“不复序齿竟就座,转瞬瓶罄空壶觞。枯肠得酒高兴发,亦自起舞如巫娘。群儿拍手父老笑,此翁无奈今之狂。”
凭借着优良的质地和醇正的风格,绵竹大曲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殊荣。1911年,朱天益的“绵竹大曲”在四川省第七次劝业会上获得头等奖。1928年又获得四川省国货展览会奖章和奖杯。“天益老号”为今剑南春酒厂的生产一区所在地,历经三百年的老窖尚存,并仍在生产优质酒,被称为中国酿酒工业的“活化石”。
除了绵竹大曲,鹅黄酒同样赢得不少赞誉。苏东坡诗曰:“小舟泛鸭绿,大杓泻鹅黄。”陆游诗曰:“叹息风流今未泯,两川名酿避鹅黄。”到了晚清文氏烧房也是出名的酒坊。汉州“鹅黄酒”之“鹅”即“雁鹅”,如今取名为“金雁”的美酒成为川酒“十朵小金花”。
在中江,汉书佐酒的真性、曲水流觞的雅致流传千古,明清两朝时人称当地酒为“堆花酒”,清代诗人王朗山写下“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诗句。今天的西眉酒也是在“堆花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穿越千年的岁月,倾听历史的回响。诗酒交织,相映生辉,成为这座城市鲜明的文化符号,述说着德阳酒业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诗酒德阳,“醉美”之城!
(文中图片均为部门提供的资料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记者 | 刘勋 刘春梅(整理)通讯员 | 马联松
编辑 | 王珊珊 责编 | 汪巧 值班编委 | 张磊
标签: